第四十八章 舊幕垂落
關燈
小
中
大
李汲先在魏州打擊大戶,既已沒收彼等田產,很多人被迫流亡相州——只是薛嵩再不肯幫忙說項了,你們能夠活著,李汲就算給了我很大的情面啦。
其後又施政於博州,博州縉紳勾結山賊為亂,被南霽雲輕松討平,於是又十數戶逃往北方的貝、德二州。郭謨提醒秦睿:“節帥若欲交好魏博,則不可接納彼等,不如逐之。”然而逃亡縉紳中有不少讀書人,而秦睿幕下就缺讀書人,實在是舍不得啊……
由此特意行文李汲,說我接納那些逃戶不是想跟你做對,而是為了造成兩鎮不和的假象,用來麻痹天雄軍。
天雄軍就是從前的冀州鎮,領冀、滄、瀛、棣四州,田承嗣才剛從朝廷請下來軍號。秦睿深恨田承嗣,每欲奪其基業,田承嗣對他雖無太大惡感,圖謀之心卻只有更熾。因其本有野心,不甘居於冀州四戰之地,而向北是幽州李懷仙,向西是成德李寶臣、昭義軍薛嵩,實力俱強,相鄰唯一的軟柿子,那就只有南面武順軍的秦睿了。
然而武順軍雖弱,也有兩萬雄兵,在沒搞定燕、趙其餘勢力,起碼使作壁上觀之前,田承嗣也是不敢倉促動兵的。因而他常遣幕下前往清河,詭言交好秦睿,其實是意圖麻痹對方——這對仇家想的完全一樣。
秦睿行文李汲,說貴我兩家聯合,以謀田承嗣,事機倘若洩露,恐怕田某戒備難圖。所以啊,咱們表面上不如冷淡一些,私底下攜手便好——這便是我接納貴鎮降人的理由。
李汲回信,表示理解。秦睿由此大喜,就忙不疊地將逃戶中多名士人召入幕下為吏——至於武順軍中從此普遍敵視魏博,他就不怎麽在乎了。
因為秦睿對李汲嘛,其實也未必存有多大善意,他還奢望弄死李汲,好繼承某個小寡婦呢……
時光荏苒,春盡夏來,李汲接到了上都留後使盧杞傳遞來的書信,展開來一瞧,先是點頭——這駐京辦主任挺稱職啊,打探到了那麽多有用的信息。
但他隨即便皺起了眉頭,因為盧杞通報,程元振完蛋了。
程元振原本深受李豫信重,其勢熏天——李輔國在時,朝中多呼“五郎”而不敢名之,換上程元振,則被稱呼為“十郎”……但他有心之惡,不受懲處,無心之惡,倒給自己掘好了墳墓。
此前因為擔心李豫的身體,程元振曾經隱匿鳳翔戰事不報,幸虧李汲及時點醒,才未釀成大錯。等到吐蕃軍退,馬璘還朝,當面指斥程元振,李豫惱怒,斥責其不識大體。
其實“不識大體”四字考語,並不算有多嚴重,尤其在皇帝看來,宦官需要懂得什麽大體啊?聽話就成了嘛。但朝臣得此契機,紛紛上奏彈劾程元振,太常博士、翰林待詔柳伉更是上疏切諫,請殺程元振以謝天下。
因為程元振已經徹底寒了節鎮之心了,就這一方面而言,他比李輔國更遭人恨:首先是誘殺來瑱,繼而又得罪了馬璘,此外還有同華節度使李懷讓,亦因程元振而死——
李懷讓是隴西成紀人,定遠將軍李俱之子,少充行武,肅宗時入殿前射生,後晉升為左神武軍大將軍,實領威遠營——是李晟的老上司。安史之亂平後,出李懷讓為同華節度使,保障京東,此前禦蕃之戰,亦領同華軍出征。
然而李汲前往鳳翔,卻並未得見李懷讓,因為他已經死了……據說是此前大震關戰敗,同華軍先退,程元振以此責問李懷讓,李懷讓慮為所害,幹脆自己抹了脖子……
樹倒眾人推,由此李懷讓自盡的罪責,也全都按在了程元振頭上。理由很簡單,因為李懷讓昔日與李輔國相交甚篤,可以算是老閹的重要黨羽,則李輔國死而程元振繼,怎麽可能容忍李懷讓繼領重兵呢?
——盧杞來信中,於此節語焉不詳,李汲揣測其意,都中似有李懷讓實為天子迫死的流言……倒也是說不準的事啊。
總而言之,朝議洶洶,最終李豫歸罪於程元振,褫其諸職,罷歸本鄉。
其實程元振倒不倒的,並不重要,李汲最關切的是,據盧杞所奏,程元振前領諸職,有一半落到了魚朝恩手上……特麽的那混蛋就此重新又抖起來啦,且恐怕無人再能制約!
同時倒也有一個好消息:李豫終究敵不過群臣屢次上奏催促,正式冊立李適為皇太子了。
盧杞做事還是很負責任的,其在京中,以李汲所留三萬錢及雅軒茶肆的收益,厚交大臣,宣揚李汲之德,及魏博鎮之艱辛,於是李豫大筆一揮,從大盈內庫中將出三千匹錦緞來,賞賜魏博。
李汲接到消息,第一反應:你打發叫花子哪?堂堂一朝天子,賜予外鎮節度,就拿出這麽點兒財貨來?你這可是賞賜魏博鎮的,不是賞賜我個人的,兩州之地,扔下這三千匹緞去,連水花都見不著一點兒!
而且我魏博本就盛產絲織品啊,你為啥賜鍛呢?折成現金不好麽?
然後第二反應:朝廷才剛富裕倆錢,您老人家就開始造啦……
安史之亂初平之時,京師物價騰貴,鬥米竟達千錢,就連禦廚也無一季之儲,全靠劉晏使盡渾身解數,才勉強將糧價抑壓下來。劉晏的政策,主要是改革榷鹽法和常平法,革新漕運,雖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,但可盡量減少流通領域的損耗,且部分收地方之財歸於朝廷。但問題吧,李豫從大盈內庫掏錢賞賜禁軍,此番又賞賜李汲,他用的並非皇家私產,而是國財……
昔日第五琦主財計,掌管左藏,因為京師權貴多求賞賜,無力推拒,就建議將各地賦稅直接歸入皇帝私有的大盈內庫……從此公私不分,倘若碰上個大手大腳的皇帝,財政官員哪怕再有本事,也必入不敷出啊!好在就目前看起來,李豫比他老爹,多少還算節儉一點兒……只是賞賜起禁軍、親信來,卻從不慳吝。
哦,這回賞賜魏博例外……
盧杞基本上每月一封書信,向李汲稟報中朝之事,逢有急務,還會臨時遣使。不過李汲最擔心的是西陲禦蕃之事,臨行前也跟盧杞交代過了,由此其秋吐蕃來侵,朝廷正式公文未至,而李汲已知其情。
馬重英這回沒再攻打隴上——估計不是被李汲給嚇著了,而是被那些首鼠兩端的西羌惡心到了——卻發重兵攻打涼州。
河西節度副使楊文烈使監軍柏文達將兵萬餘往禦,蕃軍夜襲,唐軍大敗,死傷過半,柏文達率殘兵痛哭而歸姑臧。然而楊志烈親往相迎,卻安慰他說:“監軍能得全身而退便好,些許士卒死傷,何惜也?”將士皆怨其言。
隨即吐蕃大軍連破諸城,包圍了姑臧,楊志烈還欲固守,士卒卻不樂為用,不過短短十日,涼州便失陷了。楊志烈逃往甘州,為沙陀部所殺。
吐蕃既取涼州,不但徹底隔絕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,更等於打開了鎮西、北庭的大門……
好在於此同時,劍南西道節度使嚴武發兵西進,擊破當面蕃軍,攻克了當狗城和鹽川城,算是給唐廷掙回了一些臉面。
其秋,唐廷的主要戰略目的,是掃除臥榻之側的隱患——郭子儀將兵擊敗西羌,果如其此前所言,將靜邊六府的黨項羌遷往銀川以北、夏州以西,將寧朔州的吐谷渾遷往夏州以西——以免彼等再次作亂,勾連西蕃。
旋即李豫召黨項族大首領、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、拓跋乞梅等五人入朝覲見,厚加賞賜——從此拓跋乞梅居慶州,號東山部;拓跋朝光居夏州,號平夏部。
因為此功,李豫欲加郭子儀尚書令一職,郭子儀推辭道:“自從太宗皇帝潛龍時擔任此官,累聖不覆置,近日皇太子(李適)也曾為之,此非微臣所宜當也。”三辭不受,李豫據說深受感動,乃命將此事記入國史。
為備西蕃,因郭子儀所奏,將從前東來勤王的安西四鎮及北庭行營——原駐河中,今已罷河中節度使與耀德軍——安置在涇、原兩州,設涇原四鎮北庭行軍節度觀察等使兼涇州刺史職,以馬璘充任。
隴右既陷,且唐軍又在大震關戰敗,蕃軍一度包圍鳳翔,則涼州孤懸無依,遲早易手,本在李汲意料之中,聞訊雖然喟嘆,倒也不至於大驚大怒。這一年的秋冬之際,唯有兩條意料之外的消息,使李汲感觸頗深。
其一,李光弼去世。
郭子儀、李光弼,乃是唐廷的兩大柱石,位列三公,且都擔任過方面之任,為副元帥——其實還有一個仆固懷恩,但這人甚至於一族的政治生命已經等同於死亡了——相信長安城內早就備好了兩張華麗麗的冷板凳,虛位以待。然而郭子儀聞詔便行,老老實實回朝去安坐,李光弼卻擁兵徐州,堅不肯歸。
李豫知道李光弼之母在河中,乃數次三番,遣中使前往慰問,後來幹脆將她迎至長安,賜第安置,厚加供給,並使李光弼之弟李光進執掌神策軍。然而李光弼還是不肯聽詔,時人都雲,這是因為來瑱之死給他敲響了警鐘,他唯恐還朝後遭到程元振的陷害……程元振之失腳落魄,未必沒有這一層因素在——若能使李太尉還朝,以免他步上仆固懷恩的覆轍,天子又何惜一閹宦哪?
然而程元振雖罷,李光弼依舊不肯回來——說不定是忌憚魚朝恩——最終便在本年八月,病歿於徐州。李豫聞喪,為之輟朝三日,追贈太保,謚號“武穆”。旋以王維之弟王縉代其都統河南、淮西、山南東道諸行營。
郭子儀垂垂老矣,仆固懷恩等若囚禁,如今李光弼再一死,李汲仿佛瞧見了舊時代的落幕……但自己,能否掀起新時代的幕布來呢?還有誰會跟自己並肩作戰,共同支撐這座搖搖欲墜的大廈呢?
至於另一件事,是由盧杞報來,李汲展信一看,不由得拍案大罵:“這奸回劣道、老閹舅子,我定不肯與之幹休!”
——所言“奸回劣道、老閹舅子”,指的正是當朝首相元載。因為元載出身寒微,屢試不中,最後是靠著論道襯了玄宗心意,策試中舉,方才步入宦途的,故而敵視者私下都罵之為“劣道”;他曾巴結李輔國,與老閹之妻聯宗,李汲故言“老閹舅子”。
元載欲圖獨斷朝綱,但在政事堂雖可一言決事,卻偏偏治不了“內相”李泌,因而常欲設謀將李泌逐出長安城去。叵耐李泌不但深得李豫父子信重,且善保身,既不結黨,也不輕易得罪人——就與吐蕃和談之事,他難得地駁斥了元載幾句,就此更遭嫉恨。
不過最終,還是李泌自己把借口——不是把柄——送到了元載手上。
且說李豫常患西蕃之侵,以問群臣,李泌便上《困蕃之策》,其主要內容是:
國家每秋集結關中諸鎮兵馬,西守大震關、鳳翔等處,密布寨壘,使吐蕃無隙可趁——尤其今已破遷西羌,李抱玉又平南山群寇,唐軍可以全力禦蕃。而吐蕃既陷涼州,又不能下隴,其主攻目標必定指向瓜、沙等州,以及鎮西、北庭。
可以向回紇請兵,促其南下,助守西域,讓蕃、紇之間惡戰幾場,結下不解之仇。由此將吐蕃主力長時間牽系在北,同時朝廷遣使南下,結好南詔。
當初是雲南太守張虔陀索賄不成,羞辱並且誣告南詔主閣羅鳳,遂使閣羅鳳興兵殺張虔陀。鮮於仲通率八萬大軍南征,閣羅鳳請降不允,最終在西洱河大敗唐軍,兩家就此結怨,南詔倒向吐蕃。
然而據傳,閣羅鳳於數度擊退唐軍之後,反而在其首府太和城中立一石碑,寫明不得已而叛唐的緣由,並對左右說:“我家代代侍奉中國,累受封賞,期盼後嗣能得歸唐。若唐使者至,可指此碑,以洗清我之罪也。”
尤其吐蕃以助南詔禦唐為名,奪占多處險要,駐紮重兵,索取軍資、供給,南詔不堪其負,閣羅鳳實有歸唐之心。若能游說南詔,使逐蕃軍,並在南方侵襲蕃地,則數千裏之間,吐蕃被迫要南防南詔,北敵回紇,其軍疲於奔命,久必困窮。
此外李泌還建議:“今蕃賊在隴右、河西,以牛運糧,糧盡而牛無所用。請發所藏惡繒,染為彩絹,通過黨項與之貿易,每牛不過花費二三匹繒,則總計十八萬匹,可得六萬餘頭牛。再命鍛農具、糴麥種,分賜沿邊軍鎮,招募戍卒,耕荒田而種之。關中土沃而久荒,所收必厚,戍卒獲利,耕者漸多。如此實邊而便農,比及五歲,可言破蕃矣!”
李豫覽策大喜,便募可以出使南詔之人。元載趁機指使黨羽上奏,說南詔相隔懸遠,其情又不分明,必遣高才之重臣往說——言下之意,既然李泌你出了這個主意,那唯有你才能說服得了閣羅鳳啦!
就此誘發朝野輿論,群議洶洶,那李長源肯定扛不住啊——他還要臉哪——被迫主動請纓,充南詔招撫使。
李汲得報,這個恨啊,且又擔心——如今的交通狀況可不比後世,不但蜀道難行,而且雲南煙瘴之地,就阿兄你那身子骨,跑這一趟還不得累死?估計元載也是這麽打算的,一去一回,恐怕得一年多時間,他就有機會徹底消除李泌在朝中的影響力啦,即便你得勝而回,中朝也不會再有你的位子了!
李汲心說我早瞧元載那廝不地道——你說一徹底不要臉地抱李輔國老閹粗腿的家夥,能有什麽好操行了?且此人治政水平也只中平而已,據說擅長財計事,但正經沒管過幾天戶部,可以說毫無建樹,怎麽兩朝天子就都任由他獨斷中樞呢?
私下與幕僚們說起,顏真卿對此問題的看法相對簡單一些,他說:“元載入政事堂,本是李輔國援引,更仗輔國之力壓制群僚,逮輔國去,其勢已不可制矣。且政事堂諸相多庸碌無為,但求安保祿位,乃不能與元載相爭……”
反倒是杜黃裳和高郢的見解更深一層——當然啦,他們不敢當著顏真卿的面說。
杜黃裳道:“今聖初登基時,朝臣幾無可信之人,且李輔國勢大,故而拉攏元載,以為拮抗……”李汲微微點頭——想當初還是他幫忙李適和元載牽線,一起圖謀李輔國的呢。
“……其後雖罷李輔國,卻用程元振、魚朝恩。閹宦得勢,太阿倒持,聖人豈能不知啊?然恐政事堂獨大,故不得不重內廷以成均衡之勢。則除非罷黜諸宦,不使參政、掌軍,否則政事堂必用元載——載雖奸邪,卻能任事,如裴公(裴冕)等,垂老顢頇,俱不如元載也。”
高郢補充道:“鼎足三立,始能穩固,而聖人所用之鼎,內廷、外朝,諸鎮是也。”
李汲徐徐頷首:“公楚所言,最中竅要。”
如今支撐唐朝的三大勢力,內廷、外朝和諸鎮,實話說前兩方皇帝都容易制約,起碼替換其為首之人,只須稍稍動些腦筋便可辦到,不至於釀成巨禍;唯有諸鎮節度,是李豫不敢輕易觸碰的——此前不過處死來瑱,便使得諸鎮離心,但來瑱還不是節度領袖呢,難道李豫敢殺郭子儀、李光弼,或者仆固懷恩嗎?
因而為了制約諸鎮,就必須培養強有力的中朝政權。只是諸鎮遠而中朝近,政事堂若是坐大,雖然不至於威脅到皇帝寶座,卻可力奪天家權柄,為此又不得不權重內朝——既包括宦官集團,也包括李泌等翰林學士。由此三股勢力相互牽制,維持一定鈞衡之勢,皇帝才可能睡得著覺。
關鍵在於安史之亂後,天家威望大降,李豫本人也非強勢君主。倘若換了太宗或者玄宗前期,根本不必要立什麽鼎,自然四方俱朝禁中啊。
然後拉回來說,肅宗李亨留給兒子的宰臣,苗晉卿、裴冕、裴遵慶都是庸碌之輩;蕭華為李輔國所逐,病死硤州;李峴垂垂老矣,不覆壯年時英風俠氣;劉晏雖登堂拜相,卻只負責財計事,無暇他顧……不管元載是忠是奸,幹好幹壞,起碼他能夠使得偌大的朝廷正常運轉起來,倘若遽罷元載,外朝必弱,那三足之鼎就站不穩啦。
李適曾經向乃父推薦過李泌和張鎬,都是宰相之材,但可惜被元載設謀,歸李泌於內朝,而止張鎬歸洛;至於李豫自己想用的崔祐甫、李棲筠等,資歷尚淺,還不能拜相。
李汲由此慨嘆,這皇帝做得也挺窩囊啊,瘸腿天子,即便自身再如何有才、振作,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這一局面,況乎李豫本人還軟弱、少謀……
由此元載擅權恣肆,李泌被迫遠赴南詔。李汲恨元載入骨,但目前他身在外鎮,實在鞭長莫及,只能遙望劍南方向,默默地為阿兄向上天禱告。且口吟李白的名篇:
“噫籲嚱,危乎高哉!蜀道之難,難於上青天……”
(第六卷 “玉帳牙旗得上游”終)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其後又施政於博州,博州縉紳勾結山賊為亂,被南霽雲輕松討平,於是又十數戶逃往北方的貝、德二州。郭謨提醒秦睿:“節帥若欲交好魏博,則不可接納彼等,不如逐之。”然而逃亡縉紳中有不少讀書人,而秦睿幕下就缺讀書人,實在是舍不得啊……
由此特意行文李汲,說我接納那些逃戶不是想跟你做對,而是為了造成兩鎮不和的假象,用來麻痹天雄軍。
天雄軍就是從前的冀州鎮,領冀、滄、瀛、棣四州,田承嗣才剛從朝廷請下來軍號。秦睿深恨田承嗣,每欲奪其基業,田承嗣對他雖無太大惡感,圖謀之心卻只有更熾。因其本有野心,不甘居於冀州四戰之地,而向北是幽州李懷仙,向西是成德李寶臣、昭義軍薛嵩,實力俱強,相鄰唯一的軟柿子,那就只有南面武順軍的秦睿了。
然而武順軍雖弱,也有兩萬雄兵,在沒搞定燕、趙其餘勢力,起碼使作壁上觀之前,田承嗣也是不敢倉促動兵的。因而他常遣幕下前往清河,詭言交好秦睿,其實是意圖麻痹對方——這對仇家想的完全一樣。
秦睿行文李汲,說貴我兩家聯合,以謀田承嗣,事機倘若洩露,恐怕田某戒備難圖。所以啊,咱們表面上不如冷淡一些,私底下攜手便好——這便是我接納貴鎮降人的理由。
李汲回信,表示理解。秦睿由此大喜,就忙不疊地將逃戶中多名士人召入幕下為吏——至於武順軍中從此普遍敵視魏博,他就不怎麽在乎了。
因為秦睿對李汲嘛,其實也未必存有多大善意,他還奢望弄死李汲,好繼承某個小寡婦呢……
時光荏苒,春盡夏來,李汲接到了上都留後使盧杞傳遞來的書信,展開來一瞧,先是點頭——這駐京辦主任挺稱職啊,打探到了那麽多有用的信息。
但他隨即便皺起了眉頭,因為盧杞通報,程元振完蛋了。
程元振原本深受李豫信重,其勢熏天——李輔國在時,朝中多呼“五郎”而不敢名之,換上程元振,則被稱呼為“十郎”……但他有心之惡,不受懲處,無心之惡,倒給自己掘好了墳墓。
此前因為擔心李豫的身體,程元振曾經隱匿鳳翔戰事不報,幸虧李汲及時點醒,才未釀成大錯。等到吐蕃軍退,馬璘還朝,當面指斥程元振,李豫惱怒,斥責其不識大體。
其實“不識大體”四字考語,並不算有多嚴重,尤其在皇帝看來,宦官需要懂得什麽大體啊?聽話就成了嘛。但朝臣得此契機,紛紛上奏彈劾程元振,太常博士、翰林待詔柳伉更是上疏切諫,請殺程元振以謝天下。
因為程元振已經徹底寒了節鎮之心了,就這一方面而言,他比李輔國更遭人恨:首先是誘殺來瑱,繼而又得罪了馬璘,此外還有同華節度使李懷讓,亦因程元振而死——
李懷讓是隴西成紀人,定遠將軍李俱之子,少充行武,肅宗時入殿前射生,後晉升為左神武軍大將軍,實領威遠營——是李晟的老上司。安史之亂平後,出李懷讓為同華節度使,保障京東,此前禦蕃之戰,亦領同華軍出征。
然而李汲前往鳳翔,卻並未得見李懷讓,因為他已經死了……據說是此前大震關戰敗,同華軍先退,程元振以此責問李懷讓,李懷讓慮為所害,幹脆自己抹了脖子……
樹倒眾人推,由此李懷讓自盡的罪責,也全都按在了程元振頭上。理由很簡單,因為李懷讓昔日與李輔國相交甚篤,可以算是老閹的重要黨羽,則李輔國死而程元振繼,怎麽可能容忍李懷讓繼領重兵呢?
——盧杞來信中,於此節語焉不詳,李汲揣測其意,都中似有李懷讓實為天子迫死的流言……倒也是說不準的事啊。
總而言之,朝議洶洶,最終李豫歸罪於程元振,褫其諸職,罷歸本鄉。
其實程元振倒不倒的,並不重要,李汲最關切的是,據盧杞所奏,程元振前領諸職,有一半落到了魚朝恩手上……特麽的那混蛋就此重新又抖起來啦,且恐怕無人再能制約!
同時倒也有一個好消息:李豫終究敵不過群臣屢次上奏催促,正式冊立李適為皇太子了。
盧杞做事還是很負責任的,其在京中,以李汲所留三萬錢及雅軒茶肆的收益,厚交大臣,宣揚李汲之德,及魏博鎮之艱辛,於是李豫大筆一揮,從大盈內庫中將出三千匹錦緞來,賞賜魏博。
李汲接到消息,第一反應:你打發叫花子哪?堂堂一朝天子,賜予外鎮節度,就拿出這麽點兒財貨來?你這可是賞賜魏博鎮的,不是賞賜我個人的,兩州之地,扔下這三千匹緞去,連水花都見不著一點兒!
而且我魏博本就盛產絲織品啊,你為啥賜鍛呢?折成現金不好麽?
然後第二反應:朝廷才剛富裕倆錢,您老人家就開始造啦……
安史之亂初平之時,京師物價騰貴,鬥米竟達千錢,就連禦廚也無一季之儲,全靠劉晏使盡渾身解數,才勉強將糧價抑壓下來。劉晏的政策,主要是改革榷鹽法和常平法,革新漕運,雖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,但可盡量減少流通領域的損耗,且部分收地方之財歸於朝廷。但問題吧,李豫從大盈內庫掏錢賞賜禁軍,此番又賞賜李汲,他用的並非皇家私產,而是國財……
昔日第五琦主財計,掌管左藏,因為京師權貴多求賞賜,無力推拒,就建議將各地賦稅直接歸入皇帝私有的大盈內庫……從此公私不分,倘若碰上個大手大腳的皇帝,財政官員哪怕再有本事,也必入不敷出啊!好在就目前看起來,李豫比他老爹,多少還算節儉一點兒……只是賞賜起禁軍、親信來,卻從不慳吝。
哦,這回賞賜魏博例外……
盧杞基本上每月一封書信,向李汲稟報中朝之事,逢有急務,還會臨時遣使。不過李汲最擔心的是西陲禦蕃之事,臨行前也跟盧杞交代過了,由此其秋吐蕃來侵,朝廷正式公文未至,而李汲已知其情。
馬重英這回沒再攻打隴上——估計不是被李汲給嚇著了,而是被那些首鼠兩端的西羌惡心到了——卻發重兵攻打涼州。
河西節度副使楊文烈使監軍柏文達將兵萬餘往禦,蕃軍夜襲,唐軍大敗,死傷過半,柏文達率殘兵痛哭而歸姑臧。然而楊志烈親往相迎,卻安慰他說:“監軍能得全身而退便好,些許士卒死傷,何惜也?”將士皆怨其言。
隨即吐蕃大軍連破諸城,包圍了姑臧,楊志烈還欲固守,士卒卻不樂為用,不過短短十日,涼州便失陷了。楊志烈逃往甘州,為沙陀部所殺。
吐蕃既取涼州,不但徹底隔絕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,更等於打開了鎮西、北庭的大門……
好在於此同時,劍南西道節度使嚴武發兵西進,擊破當面蕃軍,攻克了當狗城和鹽川城,算是給唐廷掙回了一些臉面。
其秋,唐廷的主要戰略目的,是掃除臥榻之側的隱患——郭子儀將兵擊敗西羌,果如其此前所言,將靜邊六府的黨項羌遷往銀川以北、夏州以西,將寧朔州的吐谷渾遷往夏州以西——以免彼等再次作亂,勾連西蕃。
旋即李豫召黨項族大首領、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、拓跋乞梅等五人入朝覲見,厚加賞賜——從此拓跋乞梅居慶州,號東山部;拓跋朝光居夏州,號平夏部。
因為此功,李豫欲加郭子儀尚書令一職,郭子儀推辭道:“自從太宗皇帝潛龍時擔任此官,累聖不覆置,近日皇太子(李適)也曾為之,此非微臣所宜當也。”三辭不受,李豫據說深受感動,乃命將此事記入國史。
為備西蕃,因郭子儀所奏,將從前東來勤王的安西四鎮及北庭行營——原駐河中,今已罷河中節度使與耀德軍——安置在涇、原兩州,設涇原四鎮北庭行軍節度觀察等使兼涇州刺史職,以馬璘充任。
隴右既陷,且唐軍又在大震關戰敗,蕃軍一度包圍鳳翔,則涼州孤懸無依,遲早易手,本在李汲意料之中,聞訊雖然喟嘆,倒也不至於大驚大怒。這一年的秋冬之際,唯有兩條意料之外的消息,使李汲感觸頗深。
其一,李光弼去世。
郭子儀、李光弼,乃是唐廷的兩大柱石,位列三公,且都擔任過方面之任,為副元帥——其實還有一個仆固懷恩,但這人甚至於一族的政治生命已經等同於死亡了——相信長安城內早就備好了兩張華麗麗的冷板凳,虛位以待。然而郭子儀聞詔便行,老老實實回朝去安坐,李光弼卻擁兵徐州,堅不肯歸。
李豫知道李光弼之母在河中,乃數次三番,遣中使前往慰問,後來幹脆將她迎至長安,賜第安置,厚加供給,並使李光弼之弟李光進執掌神策軍。然而李光弼還是不肯聽詔,時人都雲,這是因為來瑱之死給他敲響了警鐘,他唯恐還朝後遭到程元振的陷害……程元振之失腳落魄,未必沒有這一層因素在——若能使李太尉還朝,以免他步上仆固懷恩的覆轍,天子又何惜一閹宦哪?
然而程元振雖罷,李光弼依舊不肯回來——說不定是忌憚魚朝恩——最終便在本年八月,病歿於徐州。李豫聞喪,為之輟朝三日,追贈太保,謚號“武穆”。旋以王維之弟王縉代其都統河南、淮西、山南東道諸行營。
郭子儀垂垂老矣,仆固懷恩等若囚禁,如今李光弼再一死,李汲仿佛瞧見了舊時代的落幕……但自己,能否掀起新時代的幕布來呢?還有誰會跟自己並肩作戰,共同支撐這座搖搖欲墜的大廈呢?
至於另一件事,是由盧杞報來,李汲展信一看,不由得拍案大罵:“這奸回劣道、老閹舅子,我定不肯與之幹休!”
——所言“奸回劣道、老閹舅子”,指的正是當朝首相元載。因為元載出身寒微,屢試不中,最後是靠著論道襯了玄宗心意,策試中舉,方才步入宦途的,故而敵視者私下都罵之為“劣道”;他曾巴結李輔國,與老閹之妻聯宗,李汲故言“老閹舅子”。
元載欲圖獨斷朝綱,但在政事堂雖可一言決事,卻偏偏治不了“內相”李泌,因而常欲設謀將李泌逐出長安城去。叵耐李泌不但深得李豫父子信重,且善保身,既不結黨,也不輕易得罪人——就與吐蕃和談之事,他難得地駁斥了元載幾句,就此更遭嫉恨。
不過最終,還是李泌自己把借口——不是把柄——送到了元載手上。
且說李豫常患西蕃之侵,以問群臣,李泌便上《困蕃之策》,其主要內容是:
國家每秋集結關中諸鎮兵馬,西守大震關、鳳翔等處,密布寨壘,使吐蕃無隙可趁——尤其今已破遷西羌,李抱玉又平南山群寇,唐軍可以全力禦蕃。而吐蕃既陷涼州,又不能下隴,其主攻目標必定指向瓜、沙等州,以及鎮西、北庭。
可以向回紇請兵,促其南下,助守西域,讓蕃、紇之間惡戰幾場,結下不解之仇。由此將吐蕃主力長時間牽系在北,同時朝廷遣使南下,結好南詔。
當初是雲南太守張虔陀索賄不成,羞辱並且誣告南詔主閣羅鳳,遂使閣羅鳳興兵殺張虔陀。鮮於仲通率八萬大軍南征,閣羅鳳請降不允,最終在西洱河大敗唐軍,兩家就此結怨,南詔倒向吐蕃。
然而據傳,閣羅鳳於數度擊退唐軍之後,反而在其首府太和城中立一石碑,寫明不得已而叛唐的緣由,並對左右說:“我家代代侍奉中國,累受封賞,期盼後嗣能得歸唐。若唐使者至,可指此碑,以洗清我之罪也。”
尤其吐蕃以助南詔禦唐為名,奪占多處險要,駐紮重兵,索取軍資、供給,南詔不堪其負,閣羅鳳實有歸唐之心。若能游說南詔,使逐蕃軍,並在南方侵襲蕃地,則數千裏之間,吐蕃被迫要南防南詔,北敵回紇,其軍疲於奔命,久必困窮。
此外李泌還建議:“今蕃賊在隴右、河西,以牛運糧,糧盡而牛無所用。請發所藏惡繒,染為彩絹,通過黨項與之貿易,每牛不過花費二三匹繒,則總計十八萬匹,可得六萬餘頭牛。再命鍛農具、糴麥種,分賜沿邊軍鎮,招募戍卒,耕荒田而種之。關中土沃而久荒,所收必厚,戍卒獲利,耕者漸多。如此實邊而便農,比及五歲,可言破蕃矣!”
李豫覽策大喜,便募可以出使南詔之人。元載趁機指使黨羽上奏,說南詔相隔懸遠,其情又不分明,必遣高才之重臣往說——言下之意,既然李泌你出了這個主意,那唯有你才能說服得了閣羅鳳啦!
就此誘發朝野輿論,群議洶洶,那李長源肯定扛不住啊——他還要臉哪——被迫主動請纓,充南詔招撫使。
李汲得報,這個恨啊,且又擔心——如今的交通狀況可不比後世,不但蜀道難行,而且雲南煙瘴之地,就阿兄你那身子骨,跑這一趟還不得累死?估計元載也是這麽打算的,一去一回,恐怕得一年多時間,他就有機會徹底消除李泌在朝中的影響力啦,即便你得勝而回,中朝也不會再有你的位子了!
李汲心說我早瞧元載那廝不地道——你說一徹底不要臉地抱李輔國老閹粗腿的家夥,能有什麽好操行了?且此人治政水平也只中平而已,據說擅長財計事,但正經沒管過幾天戶部,可以說毫無建樹,怎麽兩朝天子就都任由他獨斷中樞呢?
私下與幕僚們說起,顏真卿對此問題的看法相對簡單一些,他說:“元載入政事堂,本是李輔國援引,更仗輔國之力壓制群僚,逮輔國去,其勢已不可制矣。且政事堂諸相多庸碌無為,但求安保祿位,乃不能與元載相爭……”
反倒是杜黃裳和高郢的見解更深一層——當然啦,他們不敢當著顏真卿的面說。
杜黃裳道:“今聖初登基時,朝臣幾無可信之人,且李輔國勢大,故而拉攏元載,以為拮抗……”李汲微微點頭——想當初還是他幫忙李適和元載牽線,一起圖謀李輔國的呢。
“……其後雖罷李輔國,卻用程元振、魚朝恩。閹宦得勢,太阿倒持,聖人豈能不知啊?然恐政事堂獨大,故不得不重內廷以成均衡之勢。則除非罷黜諸宦,不使參政、掌軍,否則政事堂必用元載——載雖奸邪,卻能任事,如裴公(裴冕)等,垂老顢頇,俱不如元載也。”
高郢補充道:“鼎足三立,始能穩固,而聖人所用之鼎,內廷、外朝,諸鎮是也。”
李汲徐徐頷首:“公楚所言,最中竅要。”
如今支撐唐朝的三大勢力,內廷、外朝和諸鎮,實話說前兩方皇帝都容易制約,起碼替換其為首之人,只須稍稍動些腦筋便可辦到,不至於釀成巨禍;唯有諸鎮節度,是李豫不敢輕易觸碰的——此前不過處死來瑱,便使得諸鎮離心,但來瑱還不是節度領袖呢,難道李豫敢殺郭子儀、李光弼,或者仆固懷恩嗎?
因而為了制約諸鎮,就必須培養強有力的中朝政權。只是諸鎮遠而中朝近,政事堂若是坐大,雖然不至於威脅到皇帝寶座,卻可力奪天家權柄,為此又不得不權重內朝——既包括宦官集團,也包括李泌等翰林學士。由此三股勢力相互牽制,維持一定鈞衡之勢,皇帝才可能睡得著覺。
關鍵在於安史之亂後,天家威望大降,李豫本人也非強勢君主。倘若換了太宗或者玄宗前期,根本不必要立什麽鼎,自然四方俱朝禁中啊。
然後拉回來說,肅宗李亨留給兒子的宰臣,苗晉卿、裴冕、裴遵慶都是庸碌之輩;蕭華為李輔國所逐,病死硤州;李峴垂垂老矣,不覆壯年時英風俠氣;劉晏雖登堂拜相,卻只負責財計事,無暇他顧……不管元載是忠是奸,幹好幹壞,起碼他能夠使得偌大的朝廷正常運轉起來,倘若遽罷元載,外朝必弱,那三足之鼎就站不穩啦。
李適曾經向乃父推薦過李泌和張鎬,都是宰相之材,但可惜被元載設謀,歸李泌於內朝,而止張鎬歸洛;至於李豫自己想用的崔祐甫、李棲筠等,資歷尚淺,還不能拜相。
李汲由此慨嘆,這皇帝做得也挺窩囊啊,瘸腿天子,即便自身再如何有才、振作,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這一局面,況乎李豫本人還軟弱、少謀……
由此元載擅權恣肆,李泌被迫遠赴南詔。李汲恨元載入骨,但目前他身在外鎮,實在鞭長莫及,只能遙望劍南方向,默默地為阿兄向上天禱告。且口吟李白的名篇:
“噫籲嚱,危乎高哉!蜀道之難,難於上青天……”
(第六卷 “玉帳牙旗得上游”終)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